懷寧縣石牌鎮:徽班博物館
時間:2023-07-18 來源:中安在線
徽班博物館位于石牌戲曲文化特色小鎮湖區范圍內,由北方華錄聯合體中標承建。項目占地面積32畝,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,為小型博物館??偼顿Y約5020萬元, 項目主體一層,局部二層,建筑高度11.8米(1層高度7.2米)。博物館外觀設計由孟建民院士設計,整體風格采用了徽派建筑樣式與格局。博物館對面是規劃中的京黃大劇院和游客接待中心,博物館路、市政道路以及文化廣場街正在修建中。
博物館的大門僅一米寬度,這樣設計是為了給人曲徑通幽、豁然開朗的感覺,從大門進入就可以看到月沼,月沼的元素來源于黃山宏村。博物館內到處可體現徽派元素,例如徽派三雕,大門入口處有石雕,同光名伶十三絕、窗戶也都采用的磚雕,而且仔細觀察下每個窗戶的造型都不同。博物館內部的梁、戲臺是木雕,雕刻的也都是戲曲人物。博物館雕刻藝術品都是由非遺傳承人現場手工雕刻,歷時半年之久。
博物館整體四面圍合中庭形成中軸對稱,近似方正的“回”字形布局。這種布局不僅呼應了徽州當地傳統的建筑樣式與格局,也形成了高效的功能分區?!盎刈中巍钡乃倪叿謩e由接待休閑區,固定展示區,臨展活動區與后勤行政區組成。
“徽班昳麗,始自石牌”。這是包世臣于嘉慶十四年(1809年)赴京會試時,在京都看過不少徽班演出后,寫在《都劇賦》文中對石牌在戲曲文化中地位的客觀評價。
“徽班”就是清代來自安慶“花部”(地方戲)的聲腔劇種和班社,它兼指劇種和班社,它是包括吹腔和皮簧的多聲腔劇種?;瞻喑擅趽P州,在清乾隆五十五年(1790)進京,大獲成功并揚名天下,開創了中國多聲腔劇種大融合的新時代,為后來京劇的產生奠定了基礎。
博物館的中庭,青瓦白墻,磚雕門樓,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,每戶都以天井為中心,雨天落下的雨水,從四面屋頂流入天井,俗稱“四水歸堂”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“肥水不流外人田”的心態。
二層雙面戲臺是整個建筑的點睛之筆。戲臺較為現代的一面面向城市,將展示靜態的徽班戲曲雕塑,開門見山式地昭示著博物館的主題。戲臺較為傳統的一面則面向博物館的中庭,是動態表演的劇場,也是博物館內部的聚焦點,體現了徽班博物館專屬的功能特性。戲臺的穹頂是一個亮點,也叫小材大用,它是利用邊角料通過榫卯結構拼接而成。
石牌不僅是一座千年古鎮,也是徽劇和黃梅戲的發源地,素有“京黃故里,戲曲圣地”之稱,從石牌也誕生了很多戲曲大師,例如“國劇大師”楊月樓,“京劇鼻祖”程長庚,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等均學藝成名于此。石牌的戲曲文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石牌人,在石牌幾乎家家戶戶、男女老少都能唱戲,“出門三五里,處處黃梅聲”是石牌群眾文化生活真實寫照。2017年石牌鎮入選國家級特色小鎮,同年入選安徽省省級特色小鎮,2021年被命名為“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”?,F在的石牌已以戲曲文化為底蘊,建設發展為起點,在懷寧縣委、縣政府的領導下致力于打造“石牌戲曲文化特色小鎮”??h委、縣政府統籌謀劃了石牌鎮戲曲文化特色小鎮項目有12個,徽班博物館就是其中之一。
徽班四百多年的風雨藝程,生動而豐富地反映出了中國戲曲與社會、經濟密切而深刻的關系。其興衰起落,體現了中國戲曲隨地域而變、隨時代而變的特點。它由簡單到豐富,由包容到創新,成為一座不拒陳藝、善融新藝的戲曲熔爐,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品藝兼優的大師名伶,堪為當代之楷模,今日之師表。
坐落于“戲曲之鄉、徽班之源”的徽班博物館,展示了徽班歷史的輝煌,積聚了徽班藝術的遺存,再現了徽伶人生的傳奇,知古鑒今,為未來留下了有益的思考。(董珊珊)

- 敬請關注“安徽特色小鎮網”微信公眾號

- 版權與免責聲明:
- ①安徽新媒體集團旗下所有媒體稿件和圖片,未經允許,不得轉載使用。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,如中安在線、中國新徽商網等。
- ②本網注明的轉載稿件目的在于為網友傳遞更多信息,此類稿件并不代表本網觀點。轉載的稿件或圖片若涉及您的版權等問題,請盡快與本網聯系,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妥善處理,本網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。
- 安徽新媒體集團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請勿復制或鏡像
-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:皖B2-2008002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:1208228 2009-2010年度全省廣告發布誠信單位